行動

內部碳定價

內部碳定價(Internal Carbon Pricing, ICP)是透過外部成本內部化方式,協助企業將碳成本納入決策和投資評估,將企業自身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管理。不論是IFRS 永續揭露準則-氣候相關揭露(S2)或是自願揭露標準(CDP),均將企業內部碳定價價格與應用視為應公開之資訊。根據PwC(2023)說明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的前三大關鍵目的:推動低碳投資、提高能源效率、改變企業內部行為。World Bank 認為實施內部碳定價的企業可驅動內部減碳。華碩參考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決議與IPCC 相關官方文件,分析各國碳定價政策趨勢與其市場機制設計原則。經比較不同碳定價運作機制及考量歐盟碳市場是全球碳市場標竿,華碩選擇依循歐盟碳邊境管理機制(CBAM)與其價格為華碩內部碳定價評估架構。

定價原則

考量華碩產品生產模式以委外代工製造生產為主,溫室氣體排放範疇1 和範疇2 均非主要排放,主要屬於價值鏈排放的範疇3 之供應商排放與產品使用排放占90%以上。華碩身為世界綠色高科技領導品牌,結合華碩的核心能力,推動節能產品設計和低碳生產,並搭配華碩SBTi 科學基礎減碳路徑,以產品碳足跡作為內部碳定價計算依據。華碩參考歐盟ETS 配額計算方式並採用產業基準,2024 年企業內部碳定價維持每噸80 美元(CO2e)。

碳定價管理應用

華碩採用影子價格法(Shadow Pricing),將內部碳定價機制納入財務決策,評估全球淨零進程與減碳力度對公司財務績效的潛在衝擊,透過將碳成本具體量化,推動事業單位選用環境友善材料、推動節能設計。未來收取的碳費將投入採購或投資再生能源電力、提升營運能源效率、投資減碳創新技術等。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後,將推動綠色產品營收超過50%,協助供應商取得ISO 14064 第三方查證、關鍵供應商設定SBTi 減碳目標、代工廠與組裝廠取得ISO 50001 與使用再生能源電力達40% 以上,預計2030 年產品碳足跡可減少20% 以上碳排量。

為確保減碳承諾落實至業務決策流程,華碩將內部碳定價的績效,揭露於管理報告中,提供產品營運部門推動減碳績效追蹤與管理參考。從內部推動產品節能設計與供應鏈減排等方案,華碩將事業單位主管最高10 % 的變動薪酬與 SBTi 路徑下之範疇3 目標(2030 年前「採購商品與服務」、「售出產品使用」較基準年絕對減量30%)之達成率績效作連結。

碳定價審核機制

為降低碳風險並創造企業營收新成長機會,內部碳定價擬推動的下一階段將訂定階段性目標,減碳成果與營運部門績效作連結,推動正式收取內部碳費,並訂定內部碳定價資金管理與使用規範。成立減碳專案審議小組,檢視減碳技術可行性、商業成本效益分析等指標項目,擴大減碳專案計畫應用如再生能源、能資源效率、創新減碳等。

低碳產品

華碩依照ISO 14040 與14044 生命週期評估(LCA)標準,量化其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。為減少產品在生命週期中產生的碳足跡,透過產品設計與服務融入循環經濟思維,使用環境友善材料、提升能源效率、延長使用週期,朝向低碳產品開發。

採用環境友善材料

華碩產品中塑膠用量約占主流產品整體重量的30% 以上,是用量最大的材料,因此我們協同主要原料供應廠商,探索在不影響華碩產品高品質且產品耐用性等原則下,盡可能地提升消費後回收塑膠(Post-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, PCR)的使用量。

  • 自2017 年起主要產品中回收塑膠,累計已使用超過 3,500 噸,累計減少約 26,100 公噸-二氧化碳當量碳排

提升產品能源效率

透過提升軟硬體能源使用效率,持續減少使用階段的碳排放量。能源之星計畫(ENERGY STAR ® Program)是全球最嚴格的能源效率計畫,華碩主要產品能節設計皆優於ENERGY STAR ® 標準,外部電源供應器採用市場上最高能源效率等級Level VI,避免全球能源效率法令造成的銷售阻礙,同時在綠色產品市場上創造競爭力。

  • 華碩2024 年銷售新型號的筆記型電腦能效表現,平均優於ENERGY STAR® 標準 47.9% ,相較符合ENERGY STAR® 標準之產品共減少約 90,651 公噸- 二氧化碳當量。
 

供應鏈減碳

供應鏈是華碩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,我們分析歷年環境足跡調查累計超過10 萬筆數據,鑑別排放量超過90%的關鍵供應商的。包括:IC 零件(CPU, GPU)、硬碟(SSD, HDD)、面板、電源供應器、主機板、記憶體,以及產品組裝廠並與關鍵供應商與產品組裝廠合作減碳協輔計畫。
 

有關華碩關鍵供應鏈減碳協輔計畫,請前往供應鏈減碳

 

營運總部能升能源效率

華碩全球營運碳排放皆來自於辦公作業電力使用,為提升營運的能源效率,我們於2015 年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,兩個營運總部皆取得綠建築最高等級的白金級認證,以每年減少1% 的目標降低電力使用。華碩定期鑑別高耗能的熱點區域及設備,並進行性能量測,例如:空調機房的冰水主機、冰水泵、冷卻水泵、區域泵及冷卻水塔。自2023 年,華碩展開三年期節能改善計畫,華碩營運總部(包含立德總部、AI雲創園區、蘆竹廠)汰換運轉效率不佳的冰水主機並採用環保冷媒,以及冷卻水泵、冷卻水塔增加變頻溫差控制,並導入中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,總投資金額2,700 萬,預計每年可降低用電量44 萬度,每年節省4.88% 電力費用,相當於減少約217 公噸- 二氧化碳當量。為提升能源管理相關部門專業能力,2024 年舉行訓練課程,包含ISO 50001 內部稽核員教育訓練、新型冰水主機原理與操作教育,總參與人數14 人,課程完訓率100%。

 

集團子公司協輔計畫

華碩自2022年承諾符合SBT,即開始啟動集團溫室氣體盤查協輔計劃,建立集團子公司完整的盤查能力,與協助各子公司設立減量目標與減碳路徑,整合集團減量需求與資源配置。為進一步強化碳數據治理,華碩於2024 年3 月正式啟用「碳數據管理平台」,透過平台專屬一鍵生成盤查清冊與報告的功能,協助集團子公司加速進行第三方外部查證準備。華碩全集團與子公司透過平台實現季度性排放績效監控,並推動種子學員制度,強化內部碳管理專業人才培育,確保各子公司碳績效掌握即時、透明、可追蹤。

擴大再生能源

華碩持續透過多元再生能源專案降低營運對化石電力之依賴。2024 年,我們在台灣營運據點轉供再生電力,並於美國海外據點建置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,以「自發自用」模式直接供應營運所需電力;此外,荷蘭與瑞士據點亦與當地電力公司簽署潔淨能源購電協議,確保穩定且低碳的電力來源。綜合上述行動,本年度非再生電力消耗量相較基準年減少約75,488 GJ,相當於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約11,612 公噸- 二氧化碳當量。

 

營運總部據點簽署CPPA -再生能源轉供

2023 年,華碩總部據點簽署再生能源購電契約(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, CPPA),轉供據點包含營運總部、AI 雲創園區等。自2024 年1 月起,華碩營運總部據點正式開始使用再生能源,預計2024 年轉供約10,000 兆瓦小時(MWh),此協議不僅反映了華碩對於環境永續的承諾,更有助於減少公司營運的組織碳排放,並促進了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,對於推動能源轉型和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具有重大意義。

 
 

再生能源導入路徑

華碩依循RE100 組織對於再生能源的認定,採購對提升環境與減碳有益的再生能源技術,如風能、光電能、地熱能與水力能等,並符合再生能源轉供與匹配的制度,達成華碩RE100 的目標。在採購再生能源策略上,華碩亦將綜合考量營運據點布局與再生能源市場現況,規劃階段性再生能源採購目標,積極與再生能源業者開展合作。

透過營運總部與海外營運據點導入再生能源,2023年,全球營運據點已達成RE30,預計2024 年將達到RE50。華碩依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趨勢,滾動修正再生能源採購配比,以及考量新再生能源技術商業化程度,逐步將其納入華碩RE100 能源組合中,以兼顧公司獲利動能與減碳義務,邁向RE100 目標。

華碩全球RE100 路徑圖

RE15

2022

  • 採購海外據點再生能源憑證
  • 推動海外據點能源轉型

RE30

2023

  • 簽署購電合約
  • 採購海外據點再生能源憑證

RE50

2024-2026

  • 簽署購電合約,轉供再生能源(光電為主)
  • 採購海外據點再生能源憑證

RE85

2027-2029

  • 簽署購電合約,轉供再生能源(光電、風電等)
  • 採購海外據點再生能源憑證

RE100

2030-2050

  • 達成RE100目標:全球營運據點RE100

創新技術

依據 IEA 淨零報告指出,達成 2050 年淨零目標的技術,除了風力發電、太陽光電與電動車屬於成熟商業化技術外,其餘減碳技術多屬原型技術,仍需待技術突破與市場檢驗。故華碩積極關注技術發展趨勢與創新可行性,藉由創新發展室(Innovation developmentoffice)的,引入產學界外部資源。

在產品面,透過「ASUS x 臺大創創企業垂直加速器平台」媒合外部新創技術,擇定減碳潛力較佳且具商業可行性的技術,研析廢棄塑料循環再生等創新技術之適用性。進行華碩與創新技術的對接與需求評估,提供新創企業概念性驗證( Proof of Concept, POC) 的驗證場域。

價值鏈外減碳專案, 則參考BVCM(Beyond valuechain mitigation)指引建議,具體作為如下所述:

  1. 對於投資或採購的碳信用專案須符合華碩內部碳信用準則,而這些準則是參考IPCC、牛津碳抵換原則、ICVCM、NGO 組織等報告與避免漂綠風險而訂定,而上述標準均符合BVCM 之建議。
  2. 創新減碳技術如碳捕捉與封存、潔淨科技雖對價值鏈外減量具有重大貢獻,但受限於投資資金不足或技術發展瓶頸,無法產生重大突破以形成規模經濟,難以普及應用於企業。有鑑於此,持續關注創新減碳科技發展,進行小水力發電、氫能等投資可行性評估。
  3. 華碩認為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對於減緩氣候變遷亦有其貢獻,已規劃與將與產、官、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增加台灣碳匯與復育生物多樣性相關專案,為價值鏈外減量行動貢獻一份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