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環境

營運環境

華碩依循「成為世界級綠色高科技領導群」的經營理念,始終認為在獲得資源所帶來的營收利潤同時,應付出相對的環境保護責任,我們將環境考量納入營運的決策流程之中,除了持續開發低環境影響的產品,在營運上亦設有環境安全衛生專職團隊。專職團隊評估公司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衝擊,以符合環境法規,同時為了提升企業的環境保護績效,訂立嚴格規範並持續推動改善方案,藉此將環境衝擊降至最低,朝向「零污染」的目標邁進。

華碩在選址營運中心時即依循政府規範備,將辦公據點設立在合法的科技園區。科學園區的設立乃經過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,不僅非位在自然保護區域的範圍,同時考量了保護生物多樣性、生態和物種保護與維持、無毀林危害等因子,在源頭即避免重大環境影響。同以依據下列重大環境議題落實管理,降底營運的環境足跡。

持續減少環境足跡

華碩設有環境安全衛生團隊,評估營運環境衝擊並確保法規遵循。為提升環境保護績效,持續推動改善方案,2024 年應接受環境安全與衛生的教育訓練的員工完訓率為100%,且定期針對潛在之重大環境衝擊與安全衛生危害進行環境風險評估,2024 年營運場所評估完成率為100%,藉此將環境衝擊降至最低,朝向「零污染」的目標邁進。由於海外據點為承租辦公室,廢棄物、廢水與用水的資訊無法取得,故下列為營運總部及維修中心的資訊。

水資源

廢棄物管理

綠建築

水資源管理

華碩水資源使用主要為一般辦公室員工生活用水,取水來源為市政供水,營運受水資源影響的風險程度相對較低,仍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多項節水措施,有效管理水資源。2022 年營運總部立功大樓取得 ISO 46001 水資源效率管理系統認證,並設定每年減少用水1%的節水目標。

為提升水資源管理相關部門專業能力,2024 年舉行訓練課程,包含 ISO 46001 內部稽核員教育訓練等課程內容,總參與人數 10 人,課程完訓率 100%。為達到水資源之有效管理,提升使用效率及減少水資源浪費,在我們在硬體及軟體上進行多項措施。用水管路有加裝水表來進行用水監控與分析,進而辨識改善用水效率,若有用水異常時可發出警告通知相關人員,減少用水浪費。並在企業總部設立水回收再利用設施,回收溢流水做為廁所使用、空調冷卻水及植栽維護之用。廢污水來源主要為辦公室的一般污水,且依據政府規定排入指定的污水處理系統,因此不在揭露範疇之中。

營運總部及辦公室歷年用水

取水來源

廢污水來源主要為辦公室的一般污水,華碩設置截油槽並定期進行檢測,以確保其水質符合政府之放流水標準,並將處理後之廢汙水且依據政府規定排入指定的污水處理系統,因此不在揭露範疇之中。

供應鏈水資源管理內容,請由前往。

廢棄物管理及零廢棄填埋

廢棄物問題是沉重的負擔,未妥善處理將花費政府、企業與社會巨大成本。因此在朝向循環經濟目標上,除了以產品設計朝向循環經濟目標之外,我們在企業營運上也期望達成資源零廢棄。

華碩營運廢棄物分為一般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,一般廢棄物主要為員工生活垃圾,在妥善回收可再利用的材質,無法回收的部份最終焚化處理。事業廢棄物中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來源主要為研發物料、廢品等,經由嚴格的分類與管理機制,委託給合格回收業者進行回收、再利用。同時透過線上教育訓練與文宣倡導,減少廢棄物排放並提高員工回收分類意識。華碩營運一般廢棄物、事業廢棄物(含有害事業廢棄物)皆無透過掩埋方式處理。

自 2015 年起,華碩推動企業總部零廢棄物填埋計畫,採用 UL 零廢棄物填埋(Zero Waste to Landfill, ULECVP 2799)標準以量化指標追蹤廢棄物的流向,確認廢棄物經過妥善的回收、再 利用、轉化等程序,而非直接掩埋處理。華碩持續推動廢棄物減量、回收再利用措施,包括 2024 年共回收 343片 棧板,減少約 6 噸垃圾量焚燒;2024 泡棉回收再利用 8.61 噸;員工餐廳不再提供一次性容器、減少紙本發票、減少塑膠袋、選用再生擦手紙、儀器設備回收再利用等。

營運總部及維修中心

廢棄物處置方式

綠建築與智慧建築

耗時兩年匠心打造,華碩位於關渡的企業總部新建之立功大樓於2019年11月正式宣告啟用。立功大樓在設計階段即加入眾多永續經營的想法,如:

減少熱島效應

自然採光的大廳天井、大量自然植栽綠屋頂以及採用高反射塗層材料,減少都市建築帶來的熱島效應

提供原生動植物棲息地

保留超過5000平方公尺的綠地,景觀和立面照明設計遵循低光害標準,減少眩光及光害對生態造成的影響,並為原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

雨水回收系統

綠地利用雨水回收系統的水澆灌,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

節水節能的智慧控制

規畫智慧控制的節能與節水設施,大樓設備選用具省水標章的裝置,室內節水率亦比 LEED 基準節省 55% 以上

此大樓獲頒美國 LEED v4 BD+C (新建築類別) 白金級綠建築認證,同時於軟體建置上如資訊通信、系統整合、節能管理與智慧創新等面向皆有完善規劃,亦獲得內政部智慧建築標章最高等級的鑽石級認證。